English

谈论罗兰·巴尔特

1999-02-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罗兰·巴尔特的名字是和结构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当结构主义在80

年代初作为一种理论模式或者说思维模式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巴尔特的名字便和索绪尔、列维-施特劳斯、拉康等人物的名字一起逐渐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在某些读者心目中,巴尔特甚至成了结构主义的同义语。他们这个印象无疑是片面的,然而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在众多的法国结构主义者中,像巴尔特这样以丰硕的研究成果对其时代产生广泛影响的人屈指可数。1980年,巴尔特64岁,正处在思想发展的巅峰。2月25日,巴尔特在离他工作的法兰西学院不远的地方横穿马路,被一辆小卡车撞倒……一个月后不幸去世。这不由使人想到1906年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在巴黎几乎同样的不幸结局。命运有时就是这样残酷地永久中止了一个人的精神活动。人类思想的发展当然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去世而停止。但是,一个伟大思想家的生命突然结束,永远埋葬了多少本应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这种损失,是无可弥补的。

从那时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如果说在80年代初,国内对巴尔特的了解,不过是一鳞半爪的二三手的材料,那么现在,巴尔特的《爱情絮语》、《符号学原理》(已有至少两个译本,可惜都是通过英文版转译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时装系统》等重要著作已经陆续译介过来,谈论巴尔特不再是一种炫耀,而是对一种思想的浓厚兴趣,对一种理论的严肃探讨和评价,对一个思想家理论形成过程的潜心求证和分析。当然,我们对巴尔特的“引进”和研究还远不够系统和全面,他的重要著作如《神话集》、《文本的愉悦》、《论拉辛》、《S/Z》等还有待“好事者”来译介。

巴尔特是以结构主义文评家闻名于世的,然而他首先是一名出色的作家。批评家也是作家,这个原本天经地义的道理,许多人却并不认可,相反认为批评家和作家是冤家对头,至少断定批评家算不得作家。巴尔特以文学批评开始他的文学生涯,然而他不满足于当一名批评家,他要使文学批评成为一种真正的写作,即与文学创作等值的活动,使文学批评成为文学的一部分。这是他毕生的追求。应该说,他成功了。他的成功,得力于他的著作门类广泛,不限于纯粹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他的某些书例如《爱情絮语》甚至可以看成散文作品。他的成功,更得力于他的一个持之以恒的信念:批评也是文学创作,用这本传记引用的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的话说,“巴尔特的写作风格特别适宜于表现他的思想”。

巴尔特一生的学术活动,是个不断质疑、不断否定、不断探索、不断开拓新的研究空间和研究领域的过程。巴尔特在《罗兰·巴尔特谈罗兰·巴尔特》(1975)里把自己的学术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巴尔特这样做,似乎隐含着对划分思想阶段这种传统学术方法的嘲讽,不无调侃意味,不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毕竟还是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巴尔特的学术演变过程的参考。第一阶段是“社会神学”,代表作品是《文字的零度》(1953)和《神话集》(1957),这个时候,巴尔特受到哲学家巴什拉和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影响,他的文学(包括社会学)的研究主要定位于文本的生成研究。第二阶段是“符号学”,代表作品是《符号学原理》和《时装系统》,在这个阶段,巴尔特学术活动的热点转向符号学,他试图赋予现实生活材料以符号意义,并以符号学为基础,将传统的文学批评改造成一种“文学的科学”。从这个阶段开始直到第三阶段,巴尔特以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为基础,积极参与了结构主义理论的建设,对结构主义的形成和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第三阶段是“文本阶段”,代表作品是《符号帝国》、《S/Z》,巴尔特从前一阶段的研究出发,更深入地对文本的深层结构进行“科学”的揭示。第四阶段是所谓“道德阶段”,代表作品是《爱情絮语》和《文本的愉悦》(当然也应该包括他最后一部著作《转绘仪》)。如果我们从巴尔特自己的话得出结论说,巴尔特同许多思想家一样,到晚年更加关注道德问题,大概与事实不会有太大的出入,不过我们要注意,对巴尔特所谓的道德,我们不能从一般的意义或者传统的意义上来理解。就像被巴尔特列为此阶段对他产生文本间接影响的尼采所议论的道德问题有其独特的内容一样,巴尔特在“道德”标题下讨论的是享乐、快感、欲望这些问题,而所有这些都是密切联系着话语和文本来探究的。巴尔特似乎不再恪守严密的科学方法,而是更自由地抒发个人的观点。当然,几十年方法论的训练依然或隐或显地发挥作用。

巴尔特是一个开放型、开拓型的理论家。他的研究广泛地涉及文学、音乐、摄影、绘画、服装等方面,与其说他是文学批评家,毋宁说他是文化学者。他不但把结构主义理论和符号学原理运用于对经典作品的再研究,而且更注重现实文化现象和文化信息的分析。巴尔特一直密切关注着先锋文化,他在法国常被看作先锋文化的捍卫者。其实,巴尔特对先锋文化的研究,意义主要并不在于他对先锋文化的支持,而在于他把先锋文化放在动荡多变的法国社会的大视域中来观察,力图对先锋文化的产生、存在和作用作出有价值的解释。他对诸如以罗布-葛里耶为代表的新小说、以布莱兹为代表的音乐新潮、时装文化以及抽象画等现象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结构的关系的分析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具有启发性。

我们相信读者一定会兴致盎然地读完这部传记作品,还因为卡尔韦的这部传记在描述巴尔特一生的历程时,突出了他遇到的艰难与曲折;不但介绍了他作为思想家的一面,更根据大量书面及亲朋好友提供的见证材料生动具体地描写了他鲜为人知的普通人的一面;不但记述了巴尔特思想的主流,而且揭示了那些因为转瞬即逝而可能会被一般读者忽视的细小的思想浪花,从而使我们接触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看到这个人有弱点,有矛盾,不总是那么高大完美,同时我们也看到,所有这一切并不能遮掩作为伟大学者和理论家的巴尔特的精神光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